close

文/陳維信

瑞典愛情故事,瑞典導演洛伊安德森的首部長片,

有別於日系的微甜,讓人不只感受純純戀愛的青春,
反而是夾雜著成人世界滲透進來的微酸與苦澀,
然在逐漸鋪成的苦悶現實氛圍之後,卻又以幽默做為一種轉化的解脫,
注入開放式結局所需的延伸力量,
是在這次瑞典主題的台北電影節中,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電影。
3 

看這部電影的初段,片中的女主角安妮佳(Ann-Sofie Kylin 饰),
有著神似奧黛莉赫本清新脫俗的氣質,
此片導演也相當善用這個優勢,不斷以特寫鏡頭去強化這個特質,
透過觀眾對其迷戀的力量,引導著觀眾對每個情結的專注與期待,
而透過透徹真摯的雙眸神情,更勾勒出少女真純無邪的感情素描,
那段永恆不滅的純愛記憶,
如同在北歐日光下閃耀迷人的金黃髮絲,
隨著波羅的海的微風,輕輕地飄逸著...

而男主角帕尔(Rolf Sohlman 饰)在片中所扮演的綠葉角色也相當稱職,
導演並未挑選一個俊俏出眾的男主角,而是相當鄰家氣息的小男孩,
一開場,以男主角家中工人一段無俚頭的揮拳、飛跳和嘶吼,
以及最後一句不莊重的性知識,點出男主角原生環境與個性的塑造,
而許多在街頭騎車的鏡頭都處理的相當有質感,
尤其一幕四人在落日黃昏下騎車的剪影,更是讓人回想起國高中時期,
大夥在放學打完球後,披著橙黃漸層的暮色,享受鄉間聘馳晚涼的愉悅,
就是這樣的共鳴連結,讓青春共通的那份無負擔的友情、愛情,
在那場戲中,有了極佳的詮釋與傳達。

摩托車、皮夾克的元素,被安排在稚氣未脫的男主角身上,
有著一種微妙的相襯,這種不平衡的符號,
在女主角被家裡的人事物附加了無形的沉重時,發揮了作用。
一種合浪漫、真誠與愛戀的依靠,像極了一杯沁涼的花式摩卡,
讓女主角能短暫逃離燥熱、失落和孤寂的大人世界。

在中段,安排了男主角自尊的挫折,
男主角在女主角和眾人面前,被比自己高壯的男孩毆打羞辱,
而朋友懦弱在一旁冷眼的行為,也重傷了自己的尊嚴,
導演刻意安排,男孩在這段青澀時期,對自己形象的重視與愛情之間的拉扯,
增加了情感層次上的豐富性,
最後則用男孩對形象的放棄,來表現對女孩的真心與愛護,
兩人在足球場上,男主角騎回頭跳車後,
溫柔地擁抱與不停地微吻,更觸動著許多人內心對愛情的期待與渴望。
1 
然而,在甜蜜地兩小無猜後,
故事的重心則又回到了大人世界的現實與落寞,
女主角的父親正進入了中年危機的情緒躁動,母親也被牽連,
小阿姨有夢難成的失落及遭人戲謔的苦楚,
也不自覺地宣洩到女主角身上,
這樣低迷甚至將分裂的環境氛圍,
在女主角的離開城市,
來到男主角父母在在鄉下舉辦的龍蝦餐會時,
形成了一個凝聚、爆發與宣洩,
儘管男主角的父親以一種淡定的態度試圖面對與化解,
但女主角的父親仍然在推銷失敗的觸發下,
抑制不了對工作、對現實、對人生不滿的怨懟,
不斷地透過酒醉瘋語把情緒推到一個混沌的高點,
而自己未能達成的目標寄託給下一代的人生映照,
讓這場虛構的懦弱與失敗,真實的令人難受...

最後,導演在這風景宜人、煙霧飄渺的瑞典鄉村,
安排了一場迷霧驚魂,巧妙地讓前段形塑的沉重枷鎖,
有了解脫的窗口,
女主角的父親似乎也在半醒半恍神的狀態,
參與了這場可愛的誤會,
在我看來,女主角的父親似乎在懵懵之間,
看透了生命最美好之處似乎不在於成就的高低,
而是能否擁有或給予親人朋友,真心的關懷與重視,
當然這僅只是一個說法,
我相信在眾人步行過淡霧朦朧草原的這個長鏡頭中,
導演給予了觀眾更多的詮釋空間,
也是在開放式結局注入了延伸的能量。
2 

此時,男主角背著女主角也在草原上嬉遊
女主角疑惑地問:[他們去哪裡了?]
男主角則說:[應該是去釣魚吧!]
這樣的安排,讓我們再次回到青春的視角,
重新看待成人世界的紛擾,
或許是導演試圖再將重心再度拉回男女主角身上,
亦或許想提醒我們,
別忘記曾經擁有的青春單純的美好。

電影就是這麼迷人的東西,
曾經,我一度認為電影或其他創作形式,
是讓我們抗拒死亡,是讓我們體驗更多人生,
但在瑞典愛情故事之後,
我反而體悟到王正方導演在<說電影>這本書提及的那句話,
[電影是一種表達方式,我想用它說服自己,生命比它呈現的更有價值,更美好圓滿些...]
人生如戲,青春如夢,透過電影我們可以再次告訴自己,
青春不是一場夢,而是一種態度,
你可以選擇自己要用怎樣的人生觀去面對現實,
如果,我們能透過這部電影,去說服自己相信,
而且是真的相信,那麼,
生命將必然比電影發揮出更大的價值與圓滿,
諸君共勉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ingid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